斷舍離,是最頂級的自律
既往不戀,未來不迎,當下不雜。
生活中,每個人的人生無非都是一邊得到,一邊失去。
得到並不意味著開心,失去也不代表著痛苦。
正如詩人鄭板橋曾說:“刪繁就簡三秋樹,領異標新二月花”。
層次越高的人,越是懂得去繁就簡,懂得什麼該捨棄,什麼該斷絕。
人生下半場,學會斷舍離,才是最頂級的自律。
無能為力之事,當斷則斷
常言道:“盡人事,聽天命。”
有些事無論付出多少努力和心血,終將是一場空。
與其百般糾結,痛苦萬分,不如當斷則斷。
要知道人世間,除了生死皆是小事,不必過度留戀,不必消耗自己。
有時,放棄不是懦弱與無能,而是一種灑脫與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方式。
斷開,放下,是為了給自己騰出空間更好的擁抱明天。
正如作家伏爾泰曾說:“使人感到疲憊的不是遠處的高山,而是鞋裡的一顆沙子。”
生活中,我們不會被難題所擊倒,卻會被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所折磨。
那些細微而又瑣碎的小事,會慢慢消耗一個人的心態。
人生在世,面對無能為力之事,果斷放棄,拐個彎便是晴天。
命中無緣之人,當舍則舍
古語云:“一花一世界,一念一塵緣。”
人和人之間,一個緣字決定一切。
有緣之人,早晚遇見,彼此相伴;無緣之人,擦肩而過,形同陌路。
在古時候,有一位書生被未婚妻所拋棄,鬱鬱寡歡的他從此一病不起。
一日,一位雲遊僧主路過,將一面鏡子展現在他面前。
只見,鏡子中呈現了一具裸體女屍,受害後躺在沙灘上。
第一個經過的人掃了一眼,便徑直走過,第二個路過的人為她披上衣服,第三個人則將其細心掩埋。
鏡子中出現了女子的面容,正是這位書生的未婚妻,女子這世與他相戀,是為了還恩情。
但要一世報答的人,是第三位男子,也是她現在的夫君。
生命中,有些緣,不能強求;有些人,不能強留。
與其痛苦萬分,不如選擇放手,那些真正屬於自己的,永遠都不會離開。
人生路上,一切隨緣,面對無緣之人,當舍則舍,此處無緣,他處必有良人。
心中煩欲執念,當離則離
宋代高僧無門慧開禪師曾說:“若無閒事掛心頭,便是人間好時節。”
一個人能夠心胸開闊,拋開煩惱,沒有雜念,世間萬物也會變得美好起來。
生活中不如意的事,十之八九,心中的煩欲與執念,也是諸多。
若是不能夠放下,自然也不能解脫。
有這樣一則故事:
小和尚與禪師外出,看見一頭牛在團團轉,想吃旁邊的草卻總是吃不到。
可是牛的身上並未繫著繩索,小和尚不禁感到疑惑。
禪師看到小和尚心中疑惑,便說道:“只因心中的繩索未斷。”
經常被綁在樹上的牛,這次依舊以為身上的枷鎖還在,而不肯邁出半步。
其實,人又何嘗不是?很多時候被繩子所禁錮住,導致不能前行。
而這根繩子,有的是名利,有的是金錢,有的是糾纏不清的情感。
這些繩子帶來無盡的煩惱與憂愁,想要重獲新生,只有割斷心中的這根繩子。
人這一輩子,對於一些執念和慾望,當離則離,才得到解脫。
▽
曾國藩說過:“既往不戀,未來不迎,當下不雜。”
人生路上,只有學會放下,才能擁有更多;只有懂得舍取,才能更好的得到。
越是懂得放下的人,越是富有;越是懂得舍取的人,越是有福。
往後餘生,生命中的一些人或事,情或緣,當斷則斷,當舍則舍,當離則離,不要讓自己在猶豫和後悔中蹉跎人生。
斷舍離,是每個人生命中的一劑良藥。
學會斷舍離,便擁有了最頂級的自律,也擁有了餘生最好的活法!
來源: 哲學之路